
▲10月3日,众多球迷在北京首钢大满贯公园观看WTT的直播。新京报记者 王菲 摄 国庆中秋“超级黄金周”刚刚过去,北京消费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牌报。据新京报报道,八天假期期间,北京市商务局监测的百货、超市、专卖店、餐饮、电商等商家实现销售额95.1亿元。城市60个主要商圈旅客发送量5966.8万人次,同比增长13.9%。北京文化旅游市场数据也表现不俗。两个节日期间,共接待游客2509.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支出31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和4.7%。数字增长足以证明内需复苏。但更重要的是,高增速背后的假日经济结构性变化种子生长数据。从今年黄金周期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网球公开赛和世界乒乓球职业联赛(WTT)大满贯赛事的“同城双赛”、首店开业、晚间经济等新场景中,可以看出文化、商业、旅游、体育四大要素正在加速、相互加强。而这一变化也意味着首都假期经济增长新动力正在逐步显现。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当前假日消费超出了简单的“买买买”,深入场景化、实验化、沉浸式购物的背景。享受长假的人们不再只是为产品运营付费,而是更愿意为独特的体验支付溢价。一场顶级赛事的成本超出了比赛场地的范围。一张小小的活动票根,就变成了与电子相关的“城市消费券”通风口、餐馆、购物和休闲。首钢园区的活动将石景山的消费拉动至近3.2亿元,各大商圈的“第二名”设置将商业活力与竞争的混乱无缝衔接。北京忽视节假日消费的票根经济背后,是一种全新的城市运作逻辑:卡格斯体育是流量的入口,商业复杂是流量的带出和承载,文化艺术在整个消费体验中注入灵魂和品味。三者共同构成完整的消费闭环,达到“1+1+1>3”的乘数效应。如果说大型节日是点燃假日消费热情的“点火点”,那么北京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就是支撑城市消费持续升级的“点火点”。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一系列重点展览来庆祝百年庆典,吸引无数观众“进城看展”。这种观展热情迅速转变为来自故宫的文化和马利克产品,这体现了领先IP文化的强大潜力。这也证明文化资源的重大再生在于用现代创造力和逻辑在市场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和再表达。无论是圆明园的中秋交响音乐会,还是各种户外音乐节与城市空间的富有想象力的融合,他们将历史的丰富与现代的热情相结合,创造了节日文化的新消费。这一场景不仅吸引了市民和游客,更重要的是塑造和强化了北京作为国家文化中心的独特身份。独特性本身就是最强的消费者吸引力。从从视角来看,未来北京假日经济新动能的激活需要全球视野和系统思维,将整个城市视为一个巨大的、开放的“场域体验”。这意味着打破不同业态、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从持续爆发的“首店经济”、“首展经济”,到令人眼花缭乱的“不夜城”,北京积累了打造假日新消费的丰富经验。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散落的“珍珠”连接成有价值的“珠子”,让北京风味的烟花和国际风格的亮马河拥有更多令人惊叹的化学物质,持续为首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政府统筹协调、市场驱动、高层推动。禁止规划设计。票根经济火热了北京的假日消费,“进城看展”也促使首都假日经济充分释放活力。由此产生的乘数效应必然传导到日常生产、投资、就业等各个环节,形成需求拉动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为资本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坚实可靠的内生动力。编辑/校对 徐秋英/付春民